
■ 劉浩,孫錚 /文
(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院200083 上海財經大學會計與財務研究院200433)
*本文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批準號70473055)和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批準號2005BJB01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本文從新制度經濟學的企業(yè)所有權理論出發(fā),對會計準則的產生及其制定權的歸屬提出經濟解釋。會計準則的產生與制定權的歸屬緣于降低交易費用的需要。為什么可以降低交易
費用,有學者從索取權出發(fā)進行了分析,本文則從控制權的角度進行了討論:為了遏制經理的“特定控制權收益”,政府擁有了會計準則的制定權,而經理僅擁有了在會計準則框架內作出會計判斷的權力。本文認為控制權角度的解釋在以股份公司為主的經濟環(huán)境中是更加有力的。
【關鍵詞】會計準則 企業(yè)所有權 索取權 控制權 經濟解釋
傳統(tǒng)觀點認為會計準則制定是緣于企業(yè)內部和外部兩方面的信息要求。從內部要求看,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tǒng)——將原始交易數據加工為信息的過程,因此必須為會計信息的取舍建立一整套的確認、計量和報告準則等。從外部要求看,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包括投資者、債權人和政府機構等對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最終促成了會計準則的建立(Paton&Littleton,1940;Hendriksen,1965;Watts&Zimmerman,1986)。但是這種基于信息經濟學的解釋缺乏企業(yè)行為經濟理論的支撐,無法更進一步地分析在制定會計準則的時候所要深入考察的各項與企業(yè)行為有關的要素。對于會計準則的深層次理解需要從企業(yè)理論人手,這逐漸引起了會計學術界的關注,已經有一些文獻對此做了探索(劉峰,1996;葛家澍,劉峰,2003;謝德仁,2001)。本文在回顧并歸納已有觀點的前提下,從新制度經濟學出發(fā),試圖借鑒企業(yè)所有權理論,來進一步完善會計準則的產生及其制定權歸屬的經濟解釋。
一、降低交易費用與會計準則產生——啟發(fā)與深化
Coase(1937)提出了交易費用(exchange cost)的概念,他認為企業(yè)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企業(yè)內部的交易費用比市場更低,從而開創(chuàng)了企業(yè)的契約理論。張五常(Cheung,1983)完整地分析了企業(yè)的本質就是一系列契約的聯結。
各個契約簽約人在與他人訂立契約的時候,勢必要擬定各項條款來保護自身的利益。實證研究發(fā)現,這些契約條款絕大多數都與會計信息特別是會計盈余信息有關(Chandler,1962;Williamson,1985;Coase,1990)。這樣,各個契約簽約人關注會計信息生成的相應規(guī)則,就成為在訂立契約的時候首先需要決定的內容。
葛家澍、劉峰(2003)認為企業(yè)發(fā)展的不同階段,企業(yè)中利益各方對于“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的關注程度是不一樣的。當企業(yè)的簽約方數量有限,并且所有簽約方在企業(yè)中的利益份額較大時,簽約方會為每個相關的問題(包括制度)進行談判。對他們來說,是否存在一套既定的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不會顯著地降低其交易費用。但股份公司的產生及其規(guī)模的擴大,使得企業(yè)的契約關系人(特別是股東)數量迅速增加,同時各契約關系人
在契約中的利益份額迅速降低。在這種情況下,由成千上萬但份額很低的契約關系人在一起討論并形成約束各自契約的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既不經濟,也不可能。而沒有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契約關系人對自己利益就無法形成合理的預期,將可能退出企業(yè)的契約關系,從而降低股份公司以及整個社會的效率。因此,當股份公司出現以后,預先給定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可以有效地節(jié)約交易費用。這種被普遍公認的會計信息的生成規(guī)則就是會計準則,因此,會計準則是一種宏觀制度安排。
這種解釋將會計準則的制定與企業(yè)理論聯系了起來,使我們可以更深刻地分析企業(yè)組織形式的改變對于會計準則的影響。但是降低交易費用是一個很大的理論,對會計準則的理解還需要更精細的分析。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是:由誰來制定會計信息的生成規(guī)則更為有效?為什么由這些個體來制定會計信息的生成規(guī)則能夠更好地降低交易費用?
二、剩余計量悖論與從剩余索取權出發(fā)的解釋
有學者從企業(yè)所有權理論對上述關鍵性問題進行了解答(謝德仁,2001),其思路是從剩余索取權的配置開始的。經濟學上對企業(yè)獲得的收入的要求權稱為“索取權”(claimancy)。而企業(yè)所有權理論中更加關心的是“剩余索取權”(residual claimancy),即對從企業(yè)全部收入中扣除生產中固定的支付后的余額(凈剩余)的要求權,通俗地說就是參與企業(yè)利潤分配的權力。
(一)剩余計量悖論的提出
謝德仁(2001)認為企業(yè)的剩余索取權契約安排至少包括兩份子契約,其一是關于企業(yè)剩余分享安排的子契約,其二是關于企業(yè)剩余計量規(guī)則制定權安排的子契約。前者具體涉及企業(yè)的利潤分配比例;后者提供了剩余計量規(guī)則——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即計算出到底有多少剩余可供分享。不同的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足以使剩余分享安排偏離其本來的契約安排,從而徹底改變整個剩余索取權契約安排。有趣的是,在有關的經濟理論研究中,人們把重心主要放在剩余分享安排的討論中,而將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制定權安排視為外生,認為利潤的計量自然是準確的。該文將這種現實與理論的背離稱為“剩余計量悖論”:經濟學家只重視利潤怎么分配,但是不重視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的制定,這是為什么?是經濟學家遺漏了,還是經濟學家事實上不用為這個問題而操心?
(二)從剩余索取權出發(fā)的回答
該文從剩余索取權出發(fā)進行了討論。
1.為了節(jié)省交易費用,應當由政府和經理來享有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制定權。在現實世界中,股東、債權人以及政府變成了外部人,而經理和員工則成為內部人。這樣,有關企業(yè)剩余的原始信息在不同的對象之間分布就極為不對稱。會計作為唯一發(fā)展得比較成熟的正式信息系統(tǒng),對緩解這種不對稱狀態(tài)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
則制定權契約安排能夠在企業(yè)內部解決嗎?顯然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制定權契約安排具有公共契約的性質。從交易效率的角度來看,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制定權授予政府或經理遠優(yōu)于另外三類人——股東、債權人和職工。因為后三類人的人數遠遠超過經理,更加超過政府,從而一方面難以達成一致——協調的成本太高,另一方面又可能因為“搭便車”行為導致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供給不足——Olson(1965)的集體行動的邏輯。因此,應當由人數較少的政府和經理來享有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的制定權。
2.二者的分工:政府享有會計準則制定權,經理享有會計判斷權。如果將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的制定權由政府和經理承擔,二者之間的分工是一目了然的。政府具有暴力比較優(yōu)勢,從而具有規(guī)模效益,是最適合的制定者(當然我們這里的政府不一定是政府行政機關,也可以是政府授權的組織,例如1938年美國SEC授權給美國會計師協會AIA)。但是由于合約固有的不完備性,政府制定的合約雖然具有公共契約的效率優(yōu)勢,但它依然是不完備的,勢必存在剩余的特定權力分享問題。由于各個企業(yè)具體情形不一,將剩余的特定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也安排給政府制定必定是低效率的。因此政府享有的應是“一般通用的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的制定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會計準則的制定權。經理比政府擁有更多關于企業(yè)的信息,決策速度也遠快于政府,能夠保證剩余的特定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的及時與準確,比政府的效率更高。因此,經理享有的應是剩余的“特定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的制定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會計判斷的決定權。例如當政府制定的會計準則規(guī)定應當對應收帳款計提壞帳準備的時候,經理作出具體計提范圍和比例的會計判斷。
這樣這篇文獻就回答了自己提出的剩余計量悖論:經濟學家不需要考慮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制定權的問題,這個問題由政府和經理在市場條件下按照最優(yōu)效率的方式完成——政府制定會計準則,經理作出會計判斷。但是從企業(yè)剩余索取權出發(fā)的討論對前述的關鍵性問題進行的回答是否完整呢?在這個討論過程中是否隱含著一些前提呢?本文將提出自己的觀點。
三、遏制經理的(特定)控制權收益與來自特定控制權的解釋
從剩余索取權角度出發(fā)進行討論的主要局限在于,分析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的時候,直接把邏輯起點放在了企業(yè)凈剩余(凈利潤)上;那么對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制定權的思考,就必然沿著對參與凈剩余分配的諸多個體是否最適合享有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制定權的角度而進行下去,這可能就會過于強調凈剩余的分配,而忽視凈剩余分配之前的內容。新制度經濟學的企業(yè)所
有權理論的發(fā)展過程中,事實上包括兩個大的分支——索取權理論和控制權理論,并且人們愈來愈意識到控制權的重要性。控制權的經濟理論就成為了本文討論的基礎。
(一)索取權理論和控制權理論著眼點的差異
企業(yè)所有權理論沿著兩個形式上獨立但是內容聯系緊密的分支在發(fā)展:索取權理論和控制權理論。無論哪個分支,其要解決的內容是一致的:如何更好的讓經理為全體分散股東的利益服務,如圖1所示。
索取權理論(Alchian&Demsetz,1972開創(chuàng))研究的目標是通過設計企業(yè)的收入分配契約,吸引經理按照股東和債權人(員工)的利益行事,來保護分散股東的剩余索取權和債權人(員工)的固定索取權。因此索取權理論研究的可分配資源僅僅包括企業(yè)的貨幣性的增量收入。
正式的控制權理論(Grossman&Hart,1986;Hart &Moore,1990正式開創(chuàng))基于不完全契約理論,認為交易各方無法在事前就各種未來的可能情況下的責權利完全界定清楚,從而導致契約的內容無法完全,但是契約的功能必須是完全的——即當出現了契約中沒有規(guī)定的情況的時候,契約中至少要規(guī)定由誰來解決。此時,控制權就有了意義。
控制權理論的全部可分配資源除了包括企業(yè)的貨幣收入以外,還包括經理個人可以用傷害股東為代價而獨享的精神收益(例如奢華的辦公室和為了個人聲望而進行的過度多元投資等)。因此控制權理論研究的目標就是通過設計分散股東應當擁有怎樣的剩余控制權以及如何去實現這些剩余控制權,債權人應當擁有怎樣的或有控制權以及如何去實現這些或有控制權的各項機制,以遏制經理的“(特定)控制權收益”,來保護分散股東和債權人(員工)的索取權。其中,“剩余控制權”是指契約中約定的哪些終極控制權力,例如任命和解雇經理、決定經理報酬、決定重大投資、合并、發(fā)展戰(zhàn)略等。擁有剩余控制權的個體,在企業(yè)正常經營情況下是代表全體股東的董事會和股東大會?!盎蛴锌刂茩唷本褪侵钙跫s中約定在破產重組時,由債權人擁有的接替原有股東與經理職責的權力。擁有或有控制權的個體是代表全體債權人的債權人大會。
可以看到,雖然最終的目標是相同的——保護股東的剩余索取權和債權人(員工)的固定索取權,但是索取權理論和控制權理論的思路和最終的解決方法是完全不同的,而這些不同也為我們理解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制定權提供了不同的視角。
(二)控制權理論下建立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的思想試驗
為了說明控制權理論是如何促使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制定權的歸屬,我們嘗試做一個思想試驗。為了進行有趣的對比,我們
的邏輯起點不是從凈剩余(凈利潤)開始的,而是從享有凈剩余的權利——索取權是否得到控制權保護開始的,因為這是一個更基本的前提條件。
起點:在一個沒有政府稅收,沒有借貸活動(包括賒購賒銷),只有古典資本主義企業(yè)(股東和經理為同一個人)的環(huán)境中,由于全部索取權和控制權都由股東(即經理)所有,索取權得到了控制權的良好保護,因此股東(即經理)獨享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的制定權。
放松假設:在具有政府稅收,允許有借貸活動,但是只有古典資本主義企業(yè)的環(huán)境中,由于拖欠的政府稅收、借入資金以及工人的工資等最終都會成為企業(yè)的債務,因此這些債權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固定索取權,而獲得了在企業(yè)無法清償債務時候的或有控制權。債權人的事后或有控制權必然要在事前反映出來,這樣這些不同性質的債權人將要求分享本來由股東(即經理)獨享的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的制定權。
放松假設:在現實世界中,古典資本主義企業(yè)變成了現代股份公司,為了更好地利用各自的資源優(yōu)勢,經理和分散的股東由不同的個體擔任。在這種情況下,經理為了自身的(特定)控制權收益,可能制定有利于經理,但是對分散股東、債權人、政府稅收等不利的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即使分散股東獲得了剩余控制權,債權人擁有或有控制權,但由于分散股東、債權人等一方面在公司外部處于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狀態(tài),一方面?zhèn)€體數量眾多難以組成有效的集體行動(Olson,1965),這樣就會使經理制定的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無法得到有效的矯正。這種情況長期發(fā)展下去,將會危及整個資本市場和借貸市場。
政府具有暴力比較優(yōu)勢,由政府來制定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將可以有效地遏制經理利用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來謀求(特定)控制權收益的行為,有助于整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fā)展。因此政府應當享有會計準則的制定權。當然,政府制定的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不可能是完備的,對于其不完備的內容,應該由比政府擁有更多關于企業(yè)的信息,決策速度也遠快于政府的經理所決定。由于會計準則已經控制了經理所能決定的空間,因此經理希望利用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謀求(特定)控制權收益的彈性就非常低。
此時,經理享有的僅僅是會計判斷的決定權。這樣,從控制權角度出發(fā),為了遏制經理的(特定)控制權收益,我們同樣得到了政府制定會計準則,而企業(yè)經理做出會計判斷的結論,也同樣回答了剩余計量悖論。
四、會計準則制定與企業(yè)所有權理論——索取權與控制權的綜合
(一)索取權觀點與控制權觀點的融合
事實上從索取權角度提出的對會計準則制定權安排的理解,與本文從控制權角度提出的
經濟解釋,是無法割裂的,二者必然在企業(yè)所有權理論下得以融合。
索取權觀點和控制權觀點都可以得到同樣的關于會計準則的結論:政府擁有會計準則制定權,而經理擁有會計判斷的決定權??梢哉f這是企業(yè)所有權理論的殊途同歸——企業(yè)所有權理論的最終結果都是提高分散股東和債權人(員工)的索取權的效率。索取權的對象是貨幣收入,同時會計準則所能規(guī)范的只能是貨幣計量的部分,因此將理解會計準則制定權的著眼點放在貨幣收入——也就是凈剩余的計量上面,是二者共同的落腳點。
(二)索取權觀點與控制權觀點的差異
1.解釋的范圍。索取權出發(fā)的觀點,只能解釋為什么應由政府來制定會計準則——因為所有擁有索取權的個體都來參與會計準則的制定是不經濟的,由政府來制定則是交易費用最低的;但是對于政府應當制定怎樣的會計準則,卻較難繼續(xù)解釋下去了,“應當制定交易費用最低的會計準則”似乎難以具體把握。而控制權的觀點,不僅可以解釋為什么應由政府來制定會計準則——因為要遏制經理的(特定)控制權收益,保護股東的索取權;同時可以解釋政府應當制定怎樣的會計準則——應當制定可以較好地保護分散股東的會計準則(例如提高穩(wěn)健性),這是一個可以更加明確判斷的標準。
2.對政府建立會計準則的激勵。從索取權觀點來看,政府建立會計準則具有公共契約的性質,從而有助于整個社會交易費用的節(jié)約。但是政府為什么要建立會計準則呢?政府耗費大量的成本建立會計準則,政府有怎樣具體的收益?僅僅是讓政府來享受經濟繁榮的結果?利用抽象的“交易費用的節(jié)約”,索取權觀點無法完全解決政府的激勵問題。但是控制權觀點卻可以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由于經理的(特定)控制權收益威脅著廣大分散股東和債權人的索取權,對這個問題的放任自流,將使投資者和債權人的信心受到巨大打擊,從而導致整個資本市場和經濟的崩潰,甚至威脅現任政府。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就有充分的動力來建立會計準則。
3.美國政府建立會計準則的激勵驗證了本文的觀點。
(1)美國鐵路企業(yè)的經理(特定)控制權收益侵害分散股東導致政府參與會計準則的制定。19世紀末,美國鐵路工業(yè)快速發(fā)展。由于需要大量的資本,股份有限公司這種企業(yè)組織形式便正好適應了這種需要。但發(fā)起人(經理)在企業(yè)營運的早期,利用其特定控制權,任意制定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用資本來支付巨額股利,給投資者造成一種假象,從而導致了股票價格
的暴漲。當分散股東意識到這一點后,便引起了股票價格的大幅度下跌。美國各州政府都試圖保護自己的居民免受鐵路公司活動所帶來的損失。但后來發(fā)現,由于鐵路的范圍已跨越了各州的界限,超出了各州所能進行規(guī)范的權力范圍,于是1887年,美國國會決定成立“州際商務委員會”(ICC,Interstate Commerce Commission),以專門管制鐵路工業(yè)。1906年赫普本法(Hepburn Act)授權ICC建立統(tǒng)一會計制度,用以確立恰當的鐵路收費率和報酬率。從而正式拉開了美國20世紀會計規(guī)范的序幕。
(2)1929~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后的會計規(guī)范。始于1929年的這場經濟危機,在短短兩個月里,私人投資下降了90%,生產下降了56%,失業(yè)率增加至24%,稅收難以維持學校教師和政府雇員的工資,9000家銀行倒閉。到1933年3月9 t3,全美所有銀行關門歇業(y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被歸咎于資本市場上投機欺詐盛行,企業(yè)財務報表嚴重失實——這事實上就是擁有特定控制權的經理為了謀求(特定)控制權收益,而任意決定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的惡果。這迫使1933和1934美國國會相繼通過了《證券法》(Securities Act)和《證券交易法》(Exchange Act),規(guī)定所有上市公司都必須提供統(tǒng)一的會計信息。1933年《證券法》授權“聯邦貿易委員會”(FTC,Federal Trade Commission,成立于1913年)制定統(tǒng)一的會計準則。1934年《證券交易法》授權成立了“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專門監(jiān)管資本市場,并代替FFC制定統(tǒng)一的會計準則。SEC成立后,就是否由自己親自來制定會計準則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最終于1938年將會計準則的制定權轉授給會計職業(yè)界——美國會計師協會AIA,但SEC保留了監(jiān)督權和最終否決權。從而開始了美國20世紀最重要的會計規(guī)范行動。
3.美國政府建立會計準則的激勵驗證了本文的觀點。
(1)美國鐵路企業(yè)的經理(特定)控制權收益侵害分散股東導致政府參與會計準則的制定。19世紀末,美國鐵路工業(yè)快速發(fā)展。由于需要大量的資本,股份有限公司這種企業(yè)組織形式便正好適應了這種需要。但發(fā)起人(經理)在企業(yè)營運的早期,利用其特定控制權,任意制定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用資本來支付巨額股利,給投資者造成一種假象,從而導致了股票價格
的暴漲。當分散股東意識到這一點后,便引起了股票價格的大幅度下跌。美國各州政府都試圖保護自己的居民免受鐵路公司活動所帶來的損失。但后來發(fā)現,由于鐵路的范圍已跨越了各州的界限,超出了各州所能進行規(guī)范的權力范圍,于是1887年,美國國會決定成立“州際商務委員會”(ICC,Interstate Commerce Commission),以專門管制鐵路工業(yè)。1906年赫普本法(Hepburn Act)授權ICC建立統(tǒng)一會計制度,用以確立恰當的鐵路收費率和報酬率。從而正式拉開了美國20世紀會計規(guī)范的序幕。
(2)1929~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后的會計規(guī)范。始于1929年的這場經濟危機,在短短兩個月里,私人投資下降了90%,生產下降了56%,失業(yè)率增加至24%,稅收難以維持學校教師和政府雇員的工資,9000家銀行倒閉。到1933年3月9 t3,全美所有銀行關門歇業(y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被歸咎于資本市場上投機欺詐盛行,企業(yè)財務報表嚴重失實——這事實上就是擁有特定控制權的經理為了謀求(特定)控制權收益,而任意決定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的惡果。這迫使1933和1934美國國會相繼通過了《證券法》(Securities Act)和《證券交易法》(Exchange Act),規(guī)定所有上市公司都必須提供統(tǒng)一的會計信息。1933年《證券法》授權“聯邦貿易委員會”(FTC,Federal Trade Commission,成立于1913年)制定統(tǒng)一的會計準則。1934年《證券交易法》授權成立了“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專門監(jiān)管資本市場,并代替FFC制定統(tǒng)一的會計準則。SEC成立后,就是否由自己親自來制定會計準則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最終于1938年將會計準則的制定權轉授給會計職業(yè)界——美國會計師協會AIA,但SEC保留了監(jiān)督權和最終否決權。從而開始了美國20世紀最重要的會計規(guī)范行動。
3.美國政府建立會計準則的激勵驗證了本文的觀點。
(1)美國鐵路企業(yè)的經理(特定)控制權收益侵害分散股東導致政府參與會計準則的制定。19世紀末,美國鐵路工業(yè)快速發(fā)展。由于需要大量的資本,股份有限公司這種企業(yè)組織形式便正好適應了這種需要。但發(fā)起人(經理)在企業(yè)營運的早期,利用其特定控制權,任意制定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用資本來支付巨額股利,給投資者造成一種假象,從而導致了股票價格
的暴漲。當分散股東意識到這一點后,便引起了股票價格的大幅度下跌。美國各州政府都試圖保護自己的居民免受鐵路公司活動所帶來的損失。但后來發(fā)現,由于鐵路的范圍已跨越了各州的界限,超出了各州所能進行規(guī)范的權力范圍,于是1887年,美國國會決定成立“州際商務委員會”(ICC,Interstate Commerce Commission),以專門管制鐵路工業(yè)。1906年赫普本法(Hepburn Act)授權ICC建立統(tǒng)一會計制度,用以確立恰當的鐵路收費率和報酬率。從而正式拉開了美國20世紀會計規(guī)范的序幕。
(2)1929~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后的會計規(guī)范。始于1929年的這場經濟危機,在短短兩個月里,私人投資下降了90%,生產下降了56%,失業(yè)率增加至24%,稅收難以維持學校教師和政府雇員的工資,9000家銀行倒閉。到1933年3月9 t3,全美所有銀行關門歇業(y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被歸咎于資本市場上投機欺詐盛行,企業(yè)財務報表嚴重失實——這事實上就是擁有特定控制權的經理為了謀求(特定)控制權收益,而任意決定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的惡果。這迫使1933和1934美國國會相繼通過了《證券法》(Securities Act)和《證券交易法》(Exchange Act),規(guī)定所有上市公司都必須提供統(tǒng)一的會計信息。1933年《證券法》授權“聯邦貿易委員會”(FTC,Federal Trade Commission,成立于1913年)制定統(tǒng)一的會計準則。1934年《證券交易法》授權成立了“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專門監(jiān)管資本市場,并代替FFC制定統(tǒng)一的會計準則。SEC成立后,就是否由自己親自來制定會計準則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最終于1938年將會計準則的制定權轉授給會計職業(yè)界——美國會計師協會AIA,但SEC保留了監(jiān)督權和最終否決權。從而開始了美國20世紀最重要的會計規(guī)范行動 3.美國政府建立會計準則的激勵驗證了本文的觀點。
(1)美國鐵路企業(yè)的經理(特定)控制權收益侵害分散股東導致政府參與會計準則的制定。19世紀末,美國鐵路工業(yè)快速發(fā)展。由于需要大量的資本,股份有限公司這種企業(yè)組織形式便正好適應了這種需要。但發(fā)起人(經理)在企業(yè)營運的早期,利用其特定控制權,任意制定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用資本來支付巨額股利,給投資者造成一種假象,從而導致了股票價格
的暴漲。當分散股東意識到這一點后,便引起了股票價格的大幅度下跌。美國各州政府都試圖保護自己的居民免受鐵路公司活動所帶來的損失。但后來發(fā)現,由于鐵路的范圍已跨越了各州的界限,超出了各州所能進行規(guī)范的權力范圍,于是1887年,美國國會決定成立“州際商務委員會”(ICC,Interstate Commerce Commission),以專門管制鐵路工業(yè)。1906年赫普本法(Hepburn Act)授權ICC建立統(tǒng)一會計制度,用以確立恰當的鐵路收費率和報酬率。從而正式拉開了美國20世紀會計規(guī)范的序幕。
(2)1929~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后的會計規(guī)范。始于1929年的這場經濟危機,在短短兩個月里,私人投資下降了90%,生產下降了56%,失業(yè)率增加至24%,稅收難以維持學校教師和政府雇員的工資,9000家銀行倒閉。到1933年3月9 t3,全美所有銀行關門歇業(y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被歸咎于資本市場上投機欺詐盛行,企業(yè)財務報表嚴重失實——這事實上就是擁有特定控制權的經理為了謀求(特定)控制權收益,而任意決定會計信息生成規(guī)則的惡果。這迫使1933和1934美國國會相繼通過了《證券法》(Securities Act)和《證券交易法》(Exchange Act),規(guī)定所有上市公司都必須提供統(tǒng)一的會計信息。1933年《證券法》授權“聯邦貿易委員會”(FTC,Federal Trade Commission,成立于1913年)制定統(tǒng)一的會計準則。1934年《證券交易法》授權成立了“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專門監(jiān)管資本市場,并代替FFC制定統(tǒng)一的會計準則。SEC成立后,就是否由自己親自來制定會計準則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最終于1938年將會計準則的制定權轉授給會計職業(yè)界——美國會計師協會AIA,但SEC保留了監(jiān)督權和最終否決權。從而開始了美國20世紀最重要的會計規(guī)范行動。
為什么建立會計準則以及會計準則制定權的歸屬本身有著不同的解釋,本文從企業(yè)所有權理論的控制權角度提出經濟解釋,希望能夠對于當前中國會計準則建設提供有益的啟發(fā)。
主要參考文獻
葛家澍,劉峰.2003.會計理論——關于財務會計概念結構的研究.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劉峰.1996.會計準則研究.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謝德仁.2001.企業(yè)剩余索取
權:分享安排與剩余計量.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張維迎.1996.所有制,治理結構及委托-代理關系:兼評崔之元和周其仁的一些觀點.經濟研究,9:3~15
Alchian,A.Armen,&Harold Demsetz.1972.Production,Information,Costs,and Economic Organizing.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2:777~795
Chandler,Alfred.1962.Strategy and Structure,Cambridge,MA:MIT Press
Cheung,Steven N.S..1983.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Journal of Law&Economics,26(1):1~21
Coase。Ronald H..1937.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4:386~405
Coase,Ronald H..1990.Accounting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nn.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2(1~3):3~13
Grossman.Sanford J.and Oliver D.Hart.1986.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94(4):691~719
Hart,Oliver and John Moore.1990.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8(6):1119-1158.
Hendriksen,Eldon S..1965.Accounting Theory.Homewood:Richard D Irwin Inc
Jensen,M.C.&W.H.Meckling.1976.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ment Behavior,Agency Cost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
inancial Economics 3.305~360
Olson,Mancur.1965.The Logic of CoUeetive Ac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aton,W.A.&Littleton,A.C..1940.An Introduction to Corporation Accounting Standards,AAA
Watts,Ross L. &Jerold L.Zimmerman. 1986.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
Williamson,Oliver E..1985.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Firms,Markets,Relational Contracting.New York:The Fre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