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企業(yè)不必為不同的使用者單獨編制不同的會計報表,而是根據國家統一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為不同的使用者提供同一套會計報表。
會計報表的雛形是一些由企業(yè)自行設計的財務記錄和分類帳簿,它們反映了會計報表的最初目的——為企業(yè)的業(yè)主記錄和反映每天的業(yè)務活動情況。這些財務記錄隨意地、偶然地、時斷時續(xù)地保持著和進步著。當時的銀行并不信任這些成堆的,一無標準二無質量控制的財務記錄和分類帳簿。一直到稅收的出現,定期公布標準化的財務報表才提到了日程上來,隨著會計準則的頒布和政府干預的加強,早期的財務記錄和分類帳就演變成了今天廣為采用的幾種基本的會計報表,根據這些濃縮的會計信息可以有效地判斷一個企業(yè)的財務狀況。
現在的會計報表是企業(yè)的會計人員根據一定時期(例如月、季、年)的會計記錄,按照既定的格式和種類編制的系統的報告文件。隨著企業(yè)經營活動的擴展,會計報表的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需求的不斷增加,僅僅依靠幾張會計報表提供的信息已經不能滿足或不能直接滿足他們的需求,因此需要通過報表以外的附注和說明提供更多的信息。
我們將這些附有詳細附注和財務狀況說明書的會計報表稱為財務會計報告。在實際工作中,由于需要報告的表外信息越來越多,附注的篇幅就越來越大,導致會計報表僅僅成為財務會計報告中的一小部分,但仍然是最重要、最核心的組成部分。
思念會計報表的人、關心會計報表的人成千成萬,但他們關心的目的和重心各不相同。
——政府職能部門:統計、監(jiān)管、稅收
——上級公司:計劃、預算、決策
——本企業(yè):總結、檢討、調整
——金融機構:評估、信貸
——股東:財務狀況、經營業(yè)績、投資回報
——公眾(證券市場的潛在投資者):分析、預測、投資
——保險公司:承保、理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