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融危機對公允價值會計的質疑
目前,源于美國的次貸危機已發(fā)展成全面金融危機,而且正在向實體經濟滲透,向全球蔓延,給世界經濟帶來嚴重影響。在此次金融危機的演變過程中,一些損失慘重的金融機構對公允價值會計計量方法進行猛烈抨擊,他們認為:第一,公允價值隨市場波動而變動,價值變動隨意性很大,在不斷低迷的市場中,公允價值計量要求不斷對金融資產重新計價,賬面價值大幅縮水,進而引起大規(guī)模恐慌,使得后果不斷惡化;第二,公允價值并不能反映金融資產的真實價值,盡管目前證券的市場價值不斷下降,但金融機構仍然持有資產且沒有意圖低價出售,按照公允價值會計的要求,卻要承擔資產減值的損失;第三,部分資產的證券市場已經嚴重失靈,大量持有該類證券的機構取得緊跟市場的價格出現(xiàn)困難,按照其他方法確認公允價值又缺少實務指南,在現(xiàn)行市場條件下,確定一些證券的公允價值幾乎不可能。
二、公允價值是會計計量發(fā)展的重要成果,其基礎仍然存在
公允價值會計雖然增加了財務報告波動,但因價值投資者主要關注企業(yè)長期成長,價格投機者主要關注證券短期價格變動,公允價值會計的短期波動能滿足投機者的決策需要,其長期“真實公允”反映企業(yè)經濟價值的特性也能滿足投資者的決策需要,所以,公允價值會計信息成為現(xiàn)代資本市場參與者買賣證券的重要依據(jù)。也就是說,只要決策有用的會計目標仍然得到認可,公允價值會計的基礎就難以削弱。所以,因金融危機而生的公允價值會計是否會因這次金融危機而被否定,仍然取決于國際金融市場的長遠發(fā)展需要,取決于投資者的決策需求。
三、調整公允價值會計操作的必要性
首先,不論是美國財務會計準則157號、國際會計準則39號還是中國企業(yè)會計準則均對確定公允價值的方案進行了排序:第一層是存在活躍市場的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應以活躍市場報價確定其公允價值;第二層是如果不存在活躍市場,不能獲得報價,應采取具有可靠性的估值技術來確定其公允價值。可見,以活躍市場報價確定公允價值能反映金融資產的真實價值,符合公允價值的經濟實質,也具有可操作性。
其次,在確定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時應充分考慮市場是否活躍、正常、有秩序。但是,現(xiàn)實情況是:由于全面實行公允價值會計的時間尚短,沒有遭遇市場報價“非公允”的經歷,而且缺乏權威機構對市場狀態(tài)的統(tǒng)一判斷,因安然事件導致審慎會計原則得到空前強調。因此,在本次金融危機中,金融機構被普遍要求采取螺旋下降的市場報價調整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
四、FASB修訂公允價值準則對我們的啟示
一是公允價值會計的經濟內核具有科學性,其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是決策有用的會計目標,只要決策有用的會計目標仍然得到認可,公允價值會計的基礎就難以削弱。
二是我國企業(yè)會計準則體系也明確了非活躍市場下或僅考慮估值技術更公允情況下公允價值的確定方式,因此我國沒有修訂現(xiàn)行會計準則。而且我國金融市場體系仍處于總體健康狀態(tài),沒有必要啟動非正常、非有效市場下如何確定公允價值的操作機制。
三是此次金融危機是消費者過度債務化、金融機構過度杠桿化、資本市場過度證券化和金融監(jiān)管過度自由化等原因造成的,會計準則不是罪魁禍首,但實踐中依據(jù)“非公允”的市場報價確定公允價值的方式對危機起了一定的推波助瀾效應,改進公允價值會計不應否定其科學內涵,而是應建立有效機制,以調整非正常、非有效市場下確定公允價值的操作方式。
四是當前針對非活躍市場、非理性市場調整公允價值的確定方式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如何保證會計信息相關、可靠、可比將是需要關注的新問題。同時,也需要考慮市場回歸活躍、有秩序后,再次將公允價值確定方式調整為按市場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