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關于我國當前主要金融風險的機理分析
(一)軌制缺陷帶來財政風險向金融風險轉化
1?我國財政風險的軌制特征財政風險是指政府擁有的公共資源不足以履行其應承擔的支出責任和義務,以至使經濟、社會的不亂與發(fā)展受到損害的一種可能性。從世界各國的財政現狀看,財政風險呈不斷擴大趨勢這一點好像有著某種必定性,或者說有著某種共性。而就我國的特殊性來說,這則是與國民經濟的市場化、產業(yè)化、金融化和城市化進程相關的,是這方面進程快速進行超出了軌制變遷速度所導致的一種結果。此外,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風險大鍋飯”依然未改。在國有企業(yè)、國有金融機構和國家的關系上,“盈了歸自己,虧了歸國家”的局面并沒有發(fā)生實質性的變化。就政府各部分來說,都有將權力下放在預算決議計劃范圍之外進行的各種“準財政”流動,但卻不承擔由此而產生的風險責任。在各屆政府之間,一屆政府可以通過大量融資來搞各種“項目”,獲取由此帶來的各種好處,卻將風險遺留給下一屆政府。這種不以風險責任的界定為基礎的風險轉移,導致風險快速蘊蓄和集中。
2?財政風險向金融風險的轉化我國貿易銀行是在計劃經濟體系體例下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銀行對政府的依靠,政府對銀行的支配是長期的,短期內難以改變。我國國有貿易銀行不良資產高、企業(yè)逃廢債現象嚴峻以及證券市場上各種虛假欺詐現象表明道德風險的背后躲藏著嚴峻的軌制缺陷。在“財政—銀行、證券—企業(yè)”三位一體的體系體例下和現行金融軌制框架下,銀行或證券市場對國有企業(yè)只具有軟約束力。即便財政赤字很大,地方政府和企業(yè)仍可以擴大投融資規(guī)模,致使財政風險不斷向金融風險轉化,國有貿易銀行就成了政府財政風險的“蓄水池”。(二)經濟金融化帶來系統(tǒng)性金融風險在經濟金融化的過程中,如果金融化速渡過快,偏離本國經濟的發(fā)展,金融資產在短期內增幅過大,金融機構急劇膨脹,金融資產中的泡沫就會變大。在金融資產迅速擴張情況下,假如金融管制放松的程渡過大,金融業(yè)缺乏審慎的治理,金融審計監(jiān)視不到位等,這樣的金融資產擴張就有可能成為系統(tǒng)性金融風險爆發(fā)的根源,并進而對經濟全局產生影響。在保持金融不亂的同時,努力防范道德風險,避免系統(tǒng)性風險,是整個金融工作的兩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但這兩方面恰恰又是中國金融體系體例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如政府對金融機構的隱性金融安全網導致的道德風險傾37向比較高,從全國性非銀行機構市場退出到地方性信用社風險幾乎都落實為公家負擔。此外,金融機構法人管理結構和內控軌制依然薄弱。(責任編輯:會計論文)